前因:泡沫经济破裂引发的连锁反应
经济背景
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,企业用人需求萎缩,但恰好遇上了大学生毕业潮——90年代日本处于历史以来大学毕业人数最高的时期。1968年至1977年是日本的生育高峰,婴儿潮在90年代转化为大学生就业潮。
制度缺陷
泡沫时期日本大学采用限时招聘制度,每年只有8月至10月允许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。这一制度在人才稀缺时保护了企业利益,但在经济下行时严重限制了学生就业机会。
过程:四个阶段的学历贬值
第一阶段:校招市场崩塌(1992-1995年)
1992年还只有7万应届毕业生未能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,但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就提升到了17万人,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。
第二阶段:无序就业时期(1996-1999年)
政府全面废除校招制度,虽然就业率有所回升,但学历贬值进一步加剧。学生们陷入恐怖的就业内卷中,甚至在大一就参加各大企业的实习计划。
第三阶段:劳务派遣市场化时期(2000-2007年)
1999年政府彻底放开劳务派遣制度限制,所有工种都可以进行劳务派遣。2001年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劳务等级制度,将人公开划分为ABC等级。
第四阶段:教育市场化改革(2005年后)
2005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人化改革,要求大学增加收入,尽快实现自负盈亏。学费暴涨使得读大学成为奢侈的教育投资。
后果:社会结构深刻变化
经济后果
学历与收入脱钩,劳务派遣员工的月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40%。高学历者沦为低收入群体,高中生与大学生被划分一个劳务等级是十分常见的现象。
社会后果
教育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,年轻人开始拒绝高等教育,选择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。社会分层加剧,出现"上级国民"和"下级国民"的概念。
心理后果
2000年开始日本自杀率逐年提升,至2010年突破历史性的3万人,高学历的劳务派遣员工成了其中的主要群体。年轻人普遍感到绝望和无力,"不能失业的恐惧"成为社会普遍心理。
启示与反思
这段历史对当今面临类似挑战的社会具有重要警示意义,特别是在处理教育扩张与就业市场平衡、劳动制度改革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系统性的考量。